保健食品品牌、代言迷思,看文獻與產品檢驗可靠多
保健食品是近年來越來越受歡迎的產品,許多人認為吃保健食品可以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,並增強體力和抵抗力。
然而,在選擇保健食品時,許多人會陷入一些品牌迷思,常會出現一些「大品牌比較有保障」、「選知名品牌準沒錯」、「選有代言人」、「選在實體通路常看到」的產品...等透過這些表面的形象來選擇保健食品。
然而,這些標準常是用「錢」就可以包裝出來的東西,怎麼說呢?
知名品牌的保健食品比較有保障?
許多人認為大品牌的保健食品比較有保障,因為大品牌有一定的知名度和信譽,而且在生產和品質控制方面也比較嚴格,然而,這些知名品牌的產品也是透過多個下游的代工廠委託生產、製作,品質是否能夠有效控管,也說不準。
近年來,更有不少大品牌的保健食品被爆出問題,例如含有過量西藥成分、含有重金屬、抽檢驗出塑化劑、甚至含有致癌物質。
- 「達摩本草」魚油檢出塑化劑
- 「益生菌脆Q軟糖」、「元氣堂全能消化益生菌」、「TS6有益菌」以及台塑生醫「舒暢益生菌粉末食品」都被檢出塑化劑
- 顧可飛植物性DHA藻油膠囊 驗出塑化劑超標
- 葡萄王改標事件
- 多款知名益生菌品牌成分含腸球菌
- 「LP33膠囊」被查出含有塑化劑
- 食藥署清查 葡萄王等13業者23藥品違規
- 統一明日葉精力湯 標示不實重罰20萬
既然爆出食安問題,為什麼還能維持好形象,難道不是有持續在做改進嗎?
筆者本身可能比較悲觀,就因為這些大品牌擁有足夠的資源可以用許多方式可以粉飾太平,最常看到的SOP就是...
第一時間發新聞稿否認 > 發現東窗事發,甩鍋給某個主管並出來向社會大眾道歉管理疏失、還要再次強調公司的品質管理嚴格 > 調整配方之後重新用新的名稱上架販售 > 開始鋪天蓋地的買新聞打廣告,尤其會重視食安部分加以著墨,企圖將這些黑歷史蓋掉。
這個SOP上面出包的好幾家就做過,不知情的人會覺得這個產品真好,正面的新聞、部落格開箱評價真多,知情的人可能過了一段時間就忘記了。過了一段時間,又當作什麼事也發生,甚至營收創新高。
有代言人的保健食品比較有保障?
許多人認為有代言人的保健食品比較有保障,因為代言人都是知名人士,他們不會代言劣質產品,藉由這些明星光環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。
代言人說難聽一點只是拿錢辦事,有良心一點的有實際吃過才代言,有多少真的有吃過也是未知數,況且,若不是有特別研究產品,恐怕也不會知道代言的產品原料是否乾淨、是否真的具有功效
那有營養師掛保證的保健食品會比較好嗎?
以本身也是營養師的經驗來說,如果都是在同一艘船上的人,會說出產品的真實情況嗎?
因此,選擇保健食品時,與其看品牌,不如看實際的產品成分和品質檢驗報告。
(雖然廠商只要有心,還是有漏洞可以鑽,但相對來說已經算比較可靠的品質指標了)
延伸閱讀: SGS檢驗注意是否有萬年報告的漏洞
保健食品講求功效與安全性,看這三個指標比品牌可靠多了
1. 是否有文獻提供或專利
文獻怎麼看? 很多廠商其實都不老實:
- 對比文獻中的成分名稱 是否與 產品內成分名稱相符
仔細看市面上的保健食品放 與產品成分不同的功效實證來源不在少數以水最深的益生菌來說,曾看過一家知名的益生菌品牌的官網文案上引用參考文獻名稱 Eur J Clin Nutr. 2014 May;68(5):602-7.
但實際上引用的這一篇文獻 Eur J Clin Nutr. 2014 May;68(5):602-7. ,去google找了之後就會發現裡面的實驗菌株是LP-33, 與該品牌益生菌所使用的菌株名稱根本不同
對益生菌有點研究的人來說,菌株不同、功效力度可能差的是十萬八千里
之前網路上就有人將問題指出:https://ezknow.org/ptt-best04 - 需發表於國際期刊,非工廠自行做的實驗
工廠自行研究的實驗數據,因未經可信的第三方機構證實,無法得知數據是否經過美化,查詢廠商提供的文獻來源是否發表於國際期刊,可以至國外知名的生物醫學文獻網站 PubMed 查證
※ 功效實驗中,又有分等級 以人體實驗 > 動物實驗 > 體外實驗(細胞實驗)
【但也有許多廠商或文章都在文案中強調產品有人體實驗,實際上根本查不到相關文獻,甚至連動物實驗、體外實驗都沒有,所以只能說防不慎防】
2. 是否有提供產品安全檢驗
保健食品最常檢驗的項目為塑化劑、重金屬、西藥、微生物檢測
每批商品的製作時的環境、成份來源、甚至代工廠都有可能不同,因此,除了最好以上提到的四種檢驗項目都有檢驗之外,檢驗頻率盡量也選擇有每批商品檢驗的商家。
※ 大部分的廠商都是檢驗報告過期(3年)才再去檢驗
3. 是否有國家標章
這裡指的國家標章指的是「小綠人標章」,也就是健康食品字號,是由衛福部所頒發,而非「SNQ國家品質認證」或是「國家品質玉山獎」。
小綠人標章雖無法控管產品成分是否添加過多人工添加物,但至少是有經過實體產品試驗的功效驗證,而不是僅透過廠商提供的片面書面報告,審查過就可以取的的標章。
如果有申請過SNQ或玉山獎,大概就會知道標章的運作模式是 「行銷目的> 實質品質管理」
之前也有整理過幾個常見標章的差別,有興趣可以看 SGS、SNQ、小綠人標章要看哪一個